两百年前,一部科幻作品问世,从此人们沉迷其中。这种文学类型并非昙花一现,反而持续受到关注,不断被模仿和再创作,究竟是什么让它如此吸引人?现在就让我们去探索一番。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科幻小说_弗兰肯斯坦

科幻起源

十八世纪十六年仲夏,一对崇尚自由恋爱的诗人情侣为逃避外界非议,隐居到日内瓦湖畔。拜伦向朋友们发起倡议,提议大家各自构思恐怖故事。年轻的玛丽立志要展现其父母遗传的文学才华,决心创作一个涉及人造生命体、凶杀案以及人性阴暗面的故事,由此奠定了《弗兰肯斯坦》的基本构思。

创作灵感

听说玛丽六岁那会儿,欧洲很多著名学者经常去她家做客,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伦敦新门监狱处决犯人的尸体上做的一种通电实验。九岁那年,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柯勒律治来拜访她,还给她背诵了《古舟子咏》这首诗。这些见闻都成了她后来写《弗兰肯斯坦》的素材。

核心情节

《弗兰肯斯坦》里,化学家弗兰肯斯坦把不完整的尸体拼接起来,通上电流制造出生命体。这个情节既是故事的关键,也奠定了科幻文学里科学探索的范式,促使人们思考科技和生命的关系。

主题反思

玛丽写作的意图,不在于探究科学技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而在于审视人的本性会有多糟糕(或多美好)。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是“一个当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它思考人类是否能够充当神明,对人的本性以及科技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促使科学与幻想相互激荡,形成了现代的特色。

后续影响

自从康纳尔大学的天文学者卡尔·萨根在《接触》里描绘了外星生命,再到牛津的物理学者戴维·多伊奇在《无穷的开始》里畅想了文明的演进,很多科学家和作家都在科幻作品中释放了惊人的创造力。

科幻意义

我们从科学和文学两个方向同时探索,借助科幻作品欣赏宇宙的奥秘,思考人类行为的规律,观察个体与社会中的欲望、焦虑和成长。当代人如果体会不到科学、文学以及想象的魅力,那真是太可惜了。

你有没有什么特别钟爱的科幻小说,可以跟人说说看它让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体会。